• 隋朝史

    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大一统帝国,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远的历史影响。通过对四个文稿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对隋朝的重建、政治制度、经济政策以及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首先,隋朝的建立与杨坚的称帝,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隋朝之所以被称为“杨隋”,是因为其开国皇帝杨坚的姓氏。隋朝的建立是在北周宣帝宇文赟去世后,通过一系列政治变动,最终由杨坚掌握实权,迫使北周最后一位皇帝退位,从而建立了隋朝。这一过程中,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作用,他们的政治本位政策和对皇权的支持,为隋朝的稳固奠定了基础。 隋朝的政治制度在隋文帝时期开始形成,其中包括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三省六部制是隋朝中央政府的核心机构,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以及下属的六个部门。这一制度在后来的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地方行政制度方面,隋朝简化了行政层级,将郡县制改为州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效率,也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行政管理的模式。 隋朝的经济政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隋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大索貌阅”和“输籍之法”,旨在增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对人口的控制。大索貌阅是一种户口清查制度,通过严格的人口统计和年龄核实,确保国家的赋税和劳役来源。输籍之法则是对赋税制度的改革,通过建立固定的税收标准,减少地方官员对百姓的额外勒索,使税收更加公平合理。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隋朝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国家仓库充实,户口数量大幅增加。 隋朝的统一不仅是民族斗争和融合的结果,也是制度、观念和文化层面上的进步。隋朝的统治者通过强化中央集权,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使得国家仓库充实,户口数量大幅增加。然而,这种国家层面的富裕并没有直接转化为百姓的福祉,反而可能带来了更重的赋税和劳役负担。隋朝的统治者在追求国家统一和繁荣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挑战。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不仅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的一项宏伟工程,它连接了南北水系,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然而,运河的建设和维护也给隋朝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终可能导致了隋朝的短命。 隋朝的灭亡与农民起义有关,这些起义对唐代前期政局的奠定起到了关键作用。隋朝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却是深远的。隋朝的法制、税收制度、以及对地方行政的改革,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发展。尽管隋朝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灭亡,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隋朝的统治者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为后来的唐宋两代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隋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不仅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而且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隋朝的历史经验对于后世的统治者来说,既有成功的启示,也有失败的教训。隋朝虽然短暂,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却是深远和持久的。

    2024.04.08 发布:2023级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肖金雨
  • 唐朝文物中的思考

      大家好,我是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萍,接下来由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唐朝历史中文物的思考和感悟。 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时代之一。国力强大,文化繁荣。这个时期,美洲尚未被欧洲人发现;欧洲处于黑暗的中世纪,城市破败,田园荒芜。唯有中国这块土地,呈现一派光明、繁荣兴旺的景象。那么唐朝为什么在中国甚至世界中都是一段璀璨夺目的历史呢?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寻唐朝的秘密。  一、唐朝的发展 我们首先从历史脉络中探寻一下唐朝的发展轨迹。 1、开国统一 隋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隋朝的暴政,唐朝由此兴立。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唐朝的发展历程在李渊起兵晋阳时拉开序幕。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此为唐朝之开国统一。 2、贞观之治 继李渊之后,李世民——唐太宗上位。由于唐太宗能任用贤能、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 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休养生息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3、永徽之治  649年,李志——唐高宗继位。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永徽年间,边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唐高宗时期,唐朝的疆域扩张到了极限:东起朝鲜半岛,抵达日本海;西临里海,占有半个中亚,抵达阿拉伯。 4、武周代唐 公元690年,武则天废睿宗,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即武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则天掌权与称帝的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并为之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5、开元盛世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6、安史之乱 而物极必反,继开元盛世之后,唐朝由盛而衰。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发起政治叛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史称安史之乱。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7、日落西山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二、唐朝的成就 大唐帝国(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她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物质财富,也拥有世界上最灿烂、最辉煌的精神财富。诗歌、乐舞、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园林,在当时的世界上毫无争议地处于最高水平。现在,我们只能通过唐人自己留下的物质作品或文字作品去揣摩和想象她的发展成就了。首先是农业: 1、农业 唐朝前期,由于社会的长期安定、人口的迅速增长和朝廷劝农兴农政策的鼓励,使得农业获得了显著发展。到盛唐时期,农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杜甫对开元时期男耕女织、仓储富足的盛世景象更是赞叹不已:"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而耕作技术的提高是粮食产量的增产的主要原因。左图是敦煌壁画 耕稼图,由此可见一斑。 2、手工业 而唐朝的手工业水平发展也进入全盛时代。白居易曾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了江南缭绫的巧夺天工和织女们的高超技艺:"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纺织品的精美、织染技术的精湛从诗中可见一斑。20世纪以来,在新疆吐鲁番、甘肃敦煌、陕西法门寺地宫等处发现了不少唐代纺织品和手工制品。它们的花色繁多、花纹精巧、色泽鲜艳,都令人惊叹不已。 3、医学成就 除此之外,唐朝的医学成就也极具借鉴意义。唐朝的太医署是世界最早的医学校。它制度较健全,分科明确,不但继续延袭着家传和师徒传授的优良传统,更开创和发展了学校式的医学教育模式。 太医署的学制十分严格,据《唐六典》记载,体疗科修业期为七年;疮肿、少小科修业期为五年;耳目口齿科修业期为四年;学生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礼于师”,”太医署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更为严格,在原则指出”其考试登用,如国子监之法”。唐太医署的课程设置和学业教育方法也是很有特点的,既强调:集中进行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也很重视根据不同分科进行专业技术课程的小班教学方法,同时很注意学生实际临床操作技艺的培养,在共同基础学科考试及格的基础上,才可以参加分科学习。所谓”诸医生既读诸经,乃分业教习”。历代不少名医都来自医学校,如宋代陈自明,元代危亦林、齐德之,明代徐春甫等。 唐朝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她的辉煌成就值得我们顶礼、学习,但是我们顶礼唐朝、学习唐朝不是复制唐朝,而是超越唐朝,创造一个远比唐朝辉煌的现代中国。 而作为公卫学子,唐朝给予我的重要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方面是站在公卫学子角度的自我职业发展领悟,另一方面是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富强的大我领悟。 三、公卫学子的思考 其实能看出来,现代中国医学教育甚至世界医学教育隐隐有唐朝太医署发展的影子。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实际操作技艺的培养(即科研能力和综合能力),以及深深的职业认同感、使命责任感等职业素养,都是适应当前健康中国背景下对我国高素质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需要。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个体接触专业、了解专业的前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动力基础,以及医学思想升华的源泉。但对于面向人群,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复杂程度高的公共卫生专业而言,如果仅为学习而学习,理论学习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才能达到提高岗位胜任力的目的。因此,作为公卫学子,在学校提供的实习实践平台中强化医教协同,积极参与各项课题实践以及活动中。从感性上更加理解公共卫生实践对综合能力的需求和“知易行难”的道理,加强密切联系实践的建设与完善,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并获益终生。 科研能力主要通过综合能力对职业素养产生间接正向作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健康影响因素展开的。现阶段的公共卫生事业要真正地做到预防关口的前移,将医学发展理念从疾病诊疗提升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加快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就不能仅限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的问题,更应注重自身科研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作为公卫学子,我们更应该结合新时代背景,培养自己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熟悉科研研究设计和实施流程、项目管理和一定的学术交流能力,此外还应具备问题意识和需求意识,自主思考研究公卫科研背后的远期效益和社会价值,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为区域卫生政策制订、执行和卫生规划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持和循证决策。 而综合能力对职业素养有较大的直接正向作用,公共卫生立足社区,面向人群,核心任务主要包括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监督监管等。在履行职责及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不可避免地要与群众多方沟通与协调,对综合能力的需求高,因此,作为公卫学子,我们也需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延续性培养自身综合能力,加强职业认同感、使命责任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彻预防为主思想,致力于健康社区愿景,实现健康公平的核心价值,助力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因此,专业知识、科研能力以及综合能力都对职业素养有直接或间接正向作用,胜任力要素之间存在复杂关联。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从业人员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敏锐的科研思维,良好的应变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上是从职业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大我”层面启示,接下来我想谈谈唐朝对于自我修行的“小我”启示。 其实,单独拎出来任何一点,唐朝都算不上是历朝历代中最优秀的。要比国土面积,唐朝比不上元朝、清朝;要说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唐朝比不上宋朝;要说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唐朝比不上春秋战国。那么唐朝到底是什么地方,让人崇敬,让人向往呢?我个人认为,唐朝最让人憧憬的,是它开放包容的思想文化。开放包容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看唐朝的开放程度:唐朝享国近三百年,而这三百年间,曾经二十多个外国人,在唐朝政府出任高官。比如,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是西域的康国人。而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光弼,是北方的契丹人。后来,李光弼因为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官至宰相高位。 古人云:“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宽容豁达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品格、胸襟和气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圆融才能无碍,包容才能共进。以开放包容的心为人处世,做到心胸开阔,才能容得下更多的东西,成就更大的事业。做到重修炼、重修养,能包容、善沟通,知恩、感恩、谢恩,以开阔的心胸,在为民服务的公卫事业中行稳致远。 唐朝是一本厚厚的书,这其中有着无穷的智慧,值得我们反复地研究、学习、反思、吸取。 唐朝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昭引着我们奔向复兴中华民族的光辉未来。 顶礼唐朝,超越唐朝,复兴中华!

    2024.04.08 发布:2021级本科生王萍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